{SiteName}
首页
沙河新闻
沙河生活
沙河农业
沙河趣事
沙河发展
沙河美景

成安县各村村名的来历看看你们村是哪个

讲述成安

成安县现有个行政村,县城以外个自然村,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村庄吧!

衙前街:在县城内东南部,因旧时位于县衙门前而故名。

西街在县城内西部,因位于西大街附近而故名

南街在县城内南部,因位于南大街附近而故名

北街在县城内北部,因位于北大街附近而故名

东街在县城内东部,因位于东大街附近而故名

东关北县城东关三村为一大自然村,该村位于北部,故名

东关南因位于县城东关之南部而故名

东关东因位于县城东关之东部而故名

高庄县城西小铁路西侧,村南紧靠成(安)马(头)公路,因高姓始在此定居而故名

范耳庄县城西北小铁路西侧,村北紧靠邯(郸)大(名)公路,因范姓最早在此建村,取名范家庄,明代化为范儿庄,民国时改写为范耳庄

北阳县城南偏东2.15公里处,因历史上封村为漳河北岸,称阳村,后发展成多村,此村在北故名

桃圈县城东南2公里处,原是城里王家桃园,后建村即以“桃园”为名,清后期演变为桃圈

张庄县城东南2公里处,因清康熙年间张姓在此建村故名

南鱼口县城西南4.4公里处,成安临漳公路西侧,因北宋初期建村于漳河冲击而成的一块“鱼嘴”形土地上,故名

商城村位于县城西偏北12.5公里,与秦连庄、李连庄实为一自然村落,总称商城,据考,战国时有赵长城从这里通过,城外有漳河流经,设有渡口、城门,为赵国边界要塞,边界两方人士常在此贸易经商,久而形成村落,故名。商城村为商城主体,位于其东南部分

秦连庄商城北街大部及西北部分,因秦、连二姓居多故名

李连庄商城西南部分,因李、连二姓居多故名

南商城因位于商城以南0.75公里处故名

西商城因位于商城偏西0.8公里故名

东保庄商城东南1.5公里处,与西保庄紧连,通名东商城,明代分为两个行政村,取保卫商城之意,东部名东保庄

西保庄因位于东保庄以西故名

何横城商城北偏东3.2公里处,据考,战国时赵长城自西南至该处转而向东为横向,故附近所建村庄皆以橫城名之,该村原名王橫城,亦名王村,后沿用村东之附设村小何村名何横城

孙橫城在何横城之南,因孙氏最早建村故名

南橫城因在诸橫城之最南部,原名小南头,民国时期改今名

赵橫城何横城东北0.25公里处,原名张橫城,后因赵氏居多改今名

张武庄何横城东南0.25公里处,因张氏最早建村,原名张家橫城,后武姓迁入,改今名

张辛庄与张武庄原为一村,通名张橫城,后分设,将东南部分定名张新庄,后演变为今名

义井庄与张武庄相连,在其西部,因李氏最早建村,原名李家橫城,后改今名

东二祖商城东北4.3公里处,隋开皇年间,中国佛教禅宗第二代祖师、少林寺高僧慧可来成安匡教寺说法,死后葬于该处,唐代为之建寺立塔,并渐形成村落,始名二祖店,宋代至清明二祖镇,清末明初分为两村,该村在东故名

西二祖与东二祖相连,位于西部故名

高母商城东偏北2.3公里,据传北齐文宣帝高洋之母死后葬于此,故名

高母营高母西南0.5公里处,传北齐高洋之母在此扎营故名

吕家庄商城西北4.5公里处,因姓氏得名

秦家营商城西北4.5公里处,茶临公里西侧,传北宋抗辽战争年代,这里长期驻兵扎营,后发展成村,因秦姓居多故名

东岗紧邻商城东北,据李氏家谱记载,向阳村李氏迁居于此高岗故名

军庄商城南2.25公里,茶临公里西侧,传北宋抗辽战争时,这里长期驻扎军队,故名

漳河店位于县城东偏南11.4公里处,历史上因建村在漳河岸边而得名,曾名漳河村、漳河集等,村西及西南有漳河故道遗有沙迹

洛疃漳河店西北0.5公里处,因建于漳河改道后的沙滩上,取名落滩,后演化为洛疃,曾称为南洛疃

辛集漳河店东北1.4公里处,传宋代前原是漳河店设立的集市场所,称为新集,后发展成村,“新”简写为“辛”,村北有漳河故道沙地

野庄漳河店东北2.3公里处,传此处原是漳河冲积的一片荒野之地,后建村故名野庄,曾分为东、西两村,现合为一村,为区别于道东堡乡之野庄,又称东野庄

岗上漳河店东北4.2公里处,传明代前漳河岸边有村被淹没,幸存者在离河稍远的土岗上从新建村,故名

西艾束漳河店东北5公里处,传明初迁民建村于一片艾苗茂盛的地方,故名艾束,后发展为多村,该村在西故名

中艾束因居东、西艾束之中,故名,又因逯姓占多数,又称逯艾束

东艾束西艾束东南0.5公里处,故名,为成安最东端

东漳河漳河店东2.3公里处,因明初建于漳河东支故道故名

朱庄东漳河西北0.3公里处,明末东漳河村朱姓人家在此建村,年前属东漳河大队辖,后单独成行政村

鲍庄漳河店东偏南4.5公里处,因鲍姓始建村故名

李家疃位于县城东南10.15公里处,因李姓在漳河沙滩故道上建村故名,现分东、西、南三个行政村

司家疃李家疃北偏东1.2公里处,因明代司姓在此建村故名

常重村李家町西偏北4.5公里处,据传此处村庄几次被漳河冲毁而重建,故名(chong)重村,后音变为zhong,该村原名西重村,清后期改今名

程重村李家疃西偏北3.2公里处,清康熙时名南重村,后程姓居多改今名

李重村李家町西偏北2公里处,在北李公路西侧,原名东重村,后李姓居多改今名

安重村李家町西偏北2.3公里处,北李公路从村东而过,原名东北重村,后因安姓居多改今名

杜木营李家町东偏北1.4公里处,宋、元时期为牧马之地,常有军营驻扎,习称牧营,明初杜姓在处建村,称杜牧营,后牧演变为木

钟楼寺李家町东北1.85公里处,据考,明朝以前这里曾有一座寺院,建有钟楼,后成村遂以钟楼寺为名

郑家庄李家町西南2.5公里处,明初山西郑姓迁民在此建村,故名,现分为一、二、三3个行政村,村北有漳河故道遗有沙迹

蔡庄李家疃东南2.5公里处,魏县临漳公路北侧,明初蔡姓从山西迁民至此,故名,村北有漳河故道遗有沙迹

廉范疃李家疃东3.6公里处,明初范姓在漳河故道沙滩上建村,故名范滩,后发展为多村,该村廉姓居多故名

黄范疃与廉范疃相连,在其南部,因多系黄姓故名

东范疃黄范疃东偏南0.5公里处,因居4个范町之东故名

白范疃李家疃东2.8公里处,因白姓居多故名,村南有漳河故道留有沙迹

抹疃李家疃南偏东2.5公里处,因建于漳河故道一平如抹的河滩上故名

郭三村李家疃东南3.5公里处,据查,明初赵、郭等三姓从山西迁民至此,取名为三家村,清康熙时有东、西三家村,后改以姓氏冠名,此村郭姓居多

赵三村郭三村东北1.7公里处,原名东三家村,后因赵姓居多改今名

宋村李家疃东南4.2公里处,明初宋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

小宋村宋村东0.25公里处,与宋村为一个行政村,该村较小故名

杨岗李家疃南6公里处,这里原是漳河冲积而成的土岗,据杨氏家谱记载,明代有杨姓官员路过,因病在此寄居落户建村,明清时称岗子村,后改今名

冯岗位于杨岗之西,清康熙后从杨岗分出独立成村,因冯姓居多故名

林里堡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成马公路南侧,传历史上建村于漳河岸边树林里面得名

北漳林里堡西北4.5公里处,邯大公路南侧,因历史上建村于漳河附近,故名

东彭留林里堡西北1公里,成马公路南侧,据碑文记载,明洪武五年,山西洪洞迁民建村时听说这里是彭祖停留的地方,因取名为彭留,后形成多村,该村在东故名

西彭留林里堡西北3公里处,因在东彭留之西故名

王彭留与西彭留相连,在其西部,原为一个行政村,民国时期王姓分立,故名

南彭留林里堡西南1.9公里处,因在其他彭留之南故名

西魏村林里堡西北1.5公里处,据庙碑记载,明朝以前魏姓在此建村,后被漳河冲为东、西两段,该村在西故名。

东魏村林里堡北1公里处,原是魏村东段故名

史庄林里堡东南0.8公里处,明朝以前史姓在此建村故名、

北鱼口林里堡南偏西2公里处,村名来历同南鱼口,因在其北故名

北郎堡位于县城西6.5公里处,传北宋抗辽战争时有郎姓将军在此筑堡驻军,后成村,即名郎堡,再后来发展为多村,该村在北故名,清嘉庆时南部曾为黄郎堡,民国时并入,村北有成马公里经过。

南郎堡北郎堡以南1.6公里处,故名

中郎堡北郎堡以南1公里处,因在南、北郎堡之间故名

北连送北郎堡东南3公里处,传北宋抗辽战争时,此处立有宋军营垒多处,习称连宋营,后发展成村,演化为“连送”。民国年间有八个连送,合称“八排连送”。该村居北故名

路口北连送南0.25公里处,因历史上位居东西、南北两条管道交叉路处,名路嘴子连送,后简称为路口

王家庄北连送东0.5公里处,历史上位居漳河西岸而得名河西连送,后因多数姓王,改今名

汪家营北连送东南1公里处,因多姓汪,名汪连送,后习称今名

西向阳北郎堡北偏西1.3公里处,向阳宋时为下阳,明清为夏阳,民国时改为向阳,今口音仍为下(夏)阳,村名可能与滏水有关(西晋以前流经这里)

东向阳西向阳东一路之隔得名

武吉北郎堡西南2公里处,传明初有叫武吉者从山西始迁此建村,故名

巷乡,后长巷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传历史上先有裴家营(长巷营)村,后迁民在其北部聚居形成一条长而窄的街巷,习称“长巷”,后形成多村,该村在其北故名

阎长巷与后长巷相连,在其南,因阎姓居多故名

马长巷后长巷东南0.8公里处,因马姓较多故名

长巷营后长巷南1公里处,初建时名裴家营,后随“长巷”改今名

大边董后长巷东北1.5公里处,传明朝以前边、董两姓共同建村,故名“边董”村,又传因历史上为两省(河北、河南)三县(临漳、成安、磁县)交界处,曾在此建立边界监督管理机构,故名“边董”村,明代逐渐发展成多村,因该村原来较大,故名大边董

封边董大边董东偏北相连,因封姓居多故名,又因该村有集市,又名边董集

吴边董封边董东北0.25公里处,因吴姓居多故名

陈边董吴边董东北1公里,因陈姓居多故名

李小屯后长巷西1公里处,清初李姓迁此建村故名

行尹后长巷西北2公里处。

黄龙后长巷西北4.2公里处,古时这里有河(漳、滏合流)常泛滥成灾,民间传有一黄龙神将水治好,故百姓建黄龙庙以示纪念。村西为漳河故道沙滩

吴村后长巷西北3.7公里处,因吴姓居多故名,村西为漳河故道沙滩

温村后长巷西南3.6公里处,因温姓居多故名

徐村北徐村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处,明初徐姓始建村,取名徐村,后发展为多村,该村居北故名,现又分南、北两个行政村

南徐村北徐村南偏东1.5公里处,东徐村北徐村东南0.5公里处

大郭庄北徐村西3公里处,明初郭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名郭庄,后发展为两村,该村较大故名

东郭庄北徐村西南2公里处,明初杨、董等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西有郭庄,故名东郭庄,又称小郭庄,其南头部分曾独立为村,名蔡庄,又名东亦村,后并于东郭庄

亦村北徐村西南3.5公里处,民间传说原名天台村,明代有人打官司司称“天台人”,县官曰:“什么天台,亦村而已。”从此改名亦村

大善北徐村西偏北3.2公里处,传明洪武年间山西迁民至此建村,为表示善良无欺,故取名大善、

王耳营北徐村西北3.5公里处,因王姓建村,初名王庄,后有军队扎营,习称王营,称呼中因儿化演变为今名

前裴里北徐村西北3公里处,传北宋抗辽时期有裴姓将军在此扎营,形成村庄,便名裴里营,后发展成两村,该村在前(南)故名,因忌裴(赔)字,又自名为赚村。

后裴里因在前裴里之后(北)0.3公里处,故名

邢村北徐村北偏西2.5公里处,因明初邢姓从山西来此建村故名

西辛集与邢村相连,在其南,明万历年间原是邢村开辟的一个集贸市场,后发展成村,取名新集,演化为辛集,为区别于城东之辛集,清末改为今名

温西北徐村北2.6公里处,历史上由温连送分出,因在西故名

南连送北徐村东北2.7公里处,因在北连送之南故名,民国时曾名温东

温庄北徐村东北1.8公里处,曾名温连送,后习称今名

辛义乡辛义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成临公里东侧,传明代有南北管道经过这里,此处新增驿站,名“新驿”,后演变为“辛义”

后阳寺,辛义东北4公里处,传明初有山西迁民杨四在此建村,有演变为阳寺,有说建村前此处有一座大寺,在漳河北岸,故名阳寺,清康熙石油西阳寺后阳寺屯,清末西阳寺分为东、西、后3村,该村在北(后)故名

西阳寺,后阳寺西南紧邻

东阳寺,西阳寺东侧紧邻

屯里,辛义东北3.5公里处,清康熙时名阳寺屯,民国时改今名

东霍村,辛义东北1.5公里处,曾名霍营,传北宋抗辽时有霍姓将军在此扎营,故名,一说有霍姓人家始建村,故名

西霍村,东霍村西1公里处,故名,曾称小霍村,村东有成临公路经过

南豆公,辛义西南1.6公里处,传宋、元时期漳河流经此处,因长期冲蚀,形成“弓”形穴道,明初山西迁民至此建村时便取名为“窦弓”,后演化为“窦公”,今简写为“豆公”,发展为两村,此村在南,故名

北豆公,因在南豆公北1公里处故名

西高陵阜,辛义东南1公里处,据陈氏祠堂碑文记载,明洪武三十五年(年),始祖陈成从山西洪洞县陈家营迁此,定居于高阜之处,因取村名高陵阜,后分为两村,该村在西故名,也叫小高陵阜

东高陵阜,因在西高陵阜之东1公里处故名

王林,辛义东南3公里处,传明初王姓迁此建村时,见有树林茂盛异常,故取村名王林

柏寺营,位于县城东南6.5公里处,据查,明初迁民建村时见此处有寺名白寺,即取名白寺屯,后因常有军队驻扎,故又名白寺营,后演变为柏寺营

大金山,柏寺营北偏西6.5公里处,据庙钟上文字记载,唐代已有金山村,据说这里曾出现过一座金山状的海市蜃楼而得名,后发展成多村,该村较大,故名

郭金山,大金山西偏北紧邻,因郭姓居多故名

冯金山,大金山东0.5公里处,因冯姓居多故名

西南阳,柏寺营西北2.7公里处,因建村时位于漳河北岸(水北为阳)、北阳之南,故名南阳,后发展成多村,该村在西故名,村南有漳河故道沙迹

东南阳,因在西南阳之东紧邻处故名,村南有漳河故道沙迹

后南阳,因在东、西南阳之北0.3公里处故名

南散湖柏寺营北偏东2.5公里处,宋元时此处因漳河冲刷,形成星散的洼地、湖泊,期间水草茂盛,为牧马监牧马之地,明初逐渐形成村落,逐取名“散湖”,后发展成为两村,该村在南故名

漳边,柏寺营北偏东2.5公里处,因明初迁民建村于漳河岸边故名

团城,柏寺营东北3.3公里处,明万历时名町城,后演变成团城,村南漳河故道遗有沙迹

下河町,柏寺营东北3公里处,据传明初夏姓建村于漳河岸边,故名夏河,清康熙时有南夏河与北夏河,后漳河迁徒,故改名夏河町,又说因建村于漳河下游故名,村北有漳河故道

大吕彪,柏寺营东偏北2.5公里处,又名东吕彪,明洪武年间有名吕彪者从山西迁此建村,便名吕彪屯,后发展成两村,该村较大且居东,故名

西吕彪,位于大吕彪西南0.8公里处,故名,曾名小吕彪

庞庄,柏寺营东偏南2.5公里处,明初山西迁民至此建村,因武姓居多,始名武家庄,后庞姓居多,改今名

孙庄,柏寺营东偏南3.5公里处,明初孙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

贾庄,柏寺营东南2.5公里处,明初贾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为红十五军军长李青云烈士的故乡

西岳固,柏寺营西南2公里处,岳固原名岳堌,明初岳姓从山西迁此,在漳河提旁建村(堌即河堤),故名,该村在西名西岳固

东岳固,位于西岳固之东0.25公里处,故名

后岳固,位于东、西岳固之北0.25公里处

师重村,柏寺营南偏西2.5公里处,村名来历见李家町常重村,该村原名北重村,又名吴家庄,后吴姓迁居郑家庄,师姓迁入定居,遂改今名

赵重村,柏寺营西南2.5公里处,因赵姓居多故名

郭坊,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处,传明代以前这里盛产杞柳,有郭姓在此设置编制作坊,人称郭家作坊,后为村名,简称郭坊,又说有郭姓建村于漳河堤坊上而得名

西马,郭坊东南1.6公里处,宋、元、明时为牧马监牧马之地,后成村,该村在西故名西马村。又说此处曾有养马棚两处,村名即从马棚演化而来

东马,郭坊东南3公里处,因在两个马村中居东,故名

郭庄,郭坊东南2.5公里处,因郭姓建村故名

苗庄,郭坊东南2公里处,因苗姓建村故名

姜营,郭坊东偏南2.2公里处,传明初姜姓从山东省莱阳县姜山集村迁此建村,故名。地势居全县最低处,易积水

吴家町,郭坊北偏东2公里处。传明初吴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村北2公里处有漳河故道沙地

胡营,郭坊东北2.6公里处,传北宋时期这一带长期设有兵营,明初胡氏迁此建村,故名。曾为邱县飞地“南五营”之一,清雍正年间划入广平县,抗日战争时期随广南区划入成安

营盘,郭坊东北2.5公里处,原名郭东营。传北宋时有一元帅曾设老营在此,称东营,清末有改今名(营盘即老营之意)

北甘罗,郭坊北偏西3.5公里处,传战国时秦国宰相甘罗曾到此处,但无考。又说因甘、罗二姓始建村,也无考。今发展成3村,该村居北故名

中甘罗,北甘罗南1.8公里处,因位于南、北甘罗之中故名

南甘罗,中甘罗南0.5公里处,故名

道东堡乡,道东堡村,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成肥公路东侧,因历史上建村于驿道东侧故名。年、年,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曾先后到该村视察棉花丰产地方

道西堡,道东堡西1公里处,因建村于驿站西侧而得名。

曲村,道东堡西偏北1.6公里,县城北1.8公里处,传明初曲姓到此建村,故名。村南有古迹凤凰台遗址

南姚堡,道东堡西北3.3公里处,传明代姚姓人家在此建村,原名姚家堡,后发展为多村,此村在南且小,名小姚家堡和南姚家堡。

大姚堡,道东堡西北3.5公里处,因位于其它姚堡东,又名东姚堡。

西姚堡,道东堡西北4.5公里处,因位于其它姚堡之西故名,村西村后漳河故道有沙迹

固子,道东堡东北5.7公里处,因明代建村于漳河堤上故名,村南为漳河故道留有沙迹

北刘庄,道东堡东北3.3公里处,清乾隆时期刘姓在此建村,为区别于化店之刘家庄,名北刘家庄,简称北刘庄。村南为漳河故道留有沙迹

河町,道东堡东北4.6公里处,因建村于漳河故道河滩上而得名,分一、二、三、四4个行政村,成肥路从村中穿过

东大姑庙,道东堡北3.2公里处,据传原名大鼓庙,为秦末反秦将领陈余击鼓出兵之地,又传,古代有一帝王之女从此经过,暴病亡后葬于此,建庙称“大姑庙”现为两村,该村在东故名

西大姑庙,东大姑庙之西0.7公里处,故名

西南庄,道东堡西北3.4公里处,因位于大姑庙的西南而得名。年、年,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曾先后到该村视察

西野庄,道东堡东北3.4公里处,传原与沙窝为一个村,明万历二十八年,漳河泛滥将村冲毁,一部分村民建村于漳河岸边野地,故名。村西有漳河故道为沙地

化店

周化店,位于县城东偏北4.5公里处,据传明代这里时无业贫民聚集地,有的乞讨卫生,故称花(同化)儿店,后分为多村,该村以周姓居多故名。

西化店,周化店西南0.5公里处,故名

东马堤,周化店西偏南2公里处,明末此处为漳河东岸渡口码头,故建村后名东码(马)头,清康熙以后漳河途迁,留有大堤,改称东马头堤,现简称为东马堤

西马堤,东马堤西南1.5公里处,故名,村南紧邻邯大马路

柴要,周化店北偏东4.2公里处,传明代这里有一座柴草建的漳河桥,习称柴桥,后演变为柴要,另传这里原有一座烧草的砖瓦窑,习称柴窑,后演变为柴要

大堤西,周化店偏东2.5公里处,曾名康庄,明初因座落于漳河大堤西改今名

小堤西,周化店西南2公里处,明代山西迁民建村于漳河大堤西,因村小并为区别大堤西,故名小堤西

沙窝,周化店北偏西0.8公里处,因建村于漳河故道沙窝地上而得名

南刘庄,周化店南4公里处,明初刘姓迁入建村,取名刘家庄,清乾隆时为与道东堡乡之刘家庄相区别,改称南刘家庄,建村南刘庄

沙河,周化店南偏东3公里处,村南紧邻邯大公路,因建村于漳河故道之沙地故名

北散湖,周化店南偏西2.6公里处,村南紧邻邯大公路,并为北李公路起点。村名来历见柏寺营南散湖,因在其北故名

北乡义乡

北乡义,位于县城偏北9公里处,乡义为一古村,据史料,汉大儒戴德、戴圣即逝居该村,今已发展为5个乡义,该村居北故名。北乡义又分一、二、三、四4个行政村,成安至路固公里从村南而过

牛乡义,北乡义南一路之隔,原与北乡义为一个村,清末单独建村,因牛姓居多故名

西乡义,北乡义西偏南2.5公里处,故名

阎村,北乡义西北3.8公里处,因明朝以前阎姓首先在此定居而得名

店上,北乡义北偏西3.4公里处,此处原有唐代建立的雾覩寺,明中期以前香火很盛,远近香客不断,因而阎村人多在此开设客店,称阎村店,后发展成村,习称店上

东流,北乡义北偏东3.5公里处,明代曾有两条漳河直流流经这里,迁民在此建村即分为“东流”、“南流”,后南流合并于东流。

庞村,北乡义西北2.5公里处,传宋朝时因庞氏最先在此定居建村而得名

辛庄,北乡义北偏东2.5公里处,原名大沙村,明初因避漳河之害,迁于村南高地,更名新庄,后演化为辛庄

吕村,北乡义西北2.7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吕姓最先在此建村故名

大寨,北乡义西南2公里处,传宋朝抗辽时这里曾是军队营寨,故名。村南漳河故道遗有沙迹、

丁庄,北乡义东南2公里处,曾名北洛疃,清末因丁姓居多改今名

路固

后路固,县城东偏北12公里处,明洪武年间路姓在漳河堤旁始建村,取名路堌(堌即河堤),后堌简写为固,民国时分为前后两个行政村,现后路固又分一、二两个行政村,部分为盐碱地,属苦水区

前路固,为路固南半部分,现又分一、二、三3个行政村

北渚,后路固西北4.6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明初山西迁民在漳河故道“渚滩”(水中小片陆地)上建村,故名渚村,后发展成两村该村在北故名

南渚,后路固西南1.5公里处,故名

河西,后路固北偏西3.9公里处,历史上漳河曾分两股流经县境,有迁民在东支岸边建村,取名东流,后发展为多村,该村在西,名东流西,简称河西

河中,全称东河中,因位于河西、河东中间偏北故名

河东,全称东河东,因位于河西之东0.8公里处,故名

李庄,后路固北偏西3.6公里处,与河西相连,在其南,清末民初李姓独立成村,故名

西小堤,后路固北偏西1.5公里处,因建于漳河小堤旁而得名,后分为两村,该村在西故名

东小堤,因在西小堤东1公里处故名

东乡义,后路固西偏北2公里处,因居其他乡义之东,故名,现分一、二两个行政村

南乡义,后路固西南1.4公里处,因居其他乡义南故名

点击“阅读原文”,发布免费同城信息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白殿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heshizx.com/shxw/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