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沙河新闻
沙河生活
沙河农业
沙河趣事
沙河发展
沙河美景

收藏滕州市21个镇街行政区划变革历史

北辛街道

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

地处滕州市区北部,东与东郭镇相邻,东南与龙泉街道毗连,西南与荆河街道接壤,北与龙阳镇交界,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辖6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人。北辛街道是滕州政治、金融、文化教育、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年7月1日,滕州市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城关镇建制,设立荆河、龙山街道办事处。年6月25日,将龙山、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将南沙河镇、姜屯镇、东沙河镇、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按北、东、南、西四个方位,设立北辛、龙泉、善南、荆河四个街道。

荆河街道

因滕州“荆河”横贯辖区东西而得名。

荆河街道地处滕州市城区西部,总面积26.09平方公里,辖6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人。是滕州的历史文化区、商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新型工业区。东与龙泉街道相邻,南与善南街道、洪绪镇毗连,西与姜屯镇接壤,北与龙阳镇、北辛街道相连,西北与界河镇毗邻。是汉初古蕃县治所(今蕃阳街)所在地,唐代县城东移建老县衙(明洪武二年重建),是鲁南地区仅有的明代县衙古建筑;老县衙和“王家祠堂”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7月,撤销城关镇建制,成立荆河、龙山街道办事处。年6月,将龙山、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将南沙河镇、姜屯镇、东沙河镇、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设立龙泉、荆河、北辛、善南四个街道。

龙泉街道

因辖区内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龙泉塔”,故名龙泉街道。

地处滕州市城区东部,东邻东沙河镇,东南与南沙河镇接壤,南与善南街道相连,西与荆河街道交界,北与北辛街道连接。总面积24.64平方公里,辖5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人。是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商务区、高端服务区、旅游休闲区、文体集聚区、高档住宅区、机床孵化区”。

年7月,撤销城关镇建制,成立荆河、龙山街道办事处。年6月,将龙山、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将南沙河镇、姜屯镇、东沙河镇、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设立龙泉、荆河、北辛、善南四个街道。

善南街道

滕州古有“滕国”、“善国”之称,善南街道办事处地处滕州城之南,故取名为善南。

地处滕州市市区南部,东与龙泉街道接壤,南与南沙河镇为邻,西邻荆河街道、洪绪镇,北与荆河街道、龙泉街道毗连,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辖1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人。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宜商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

年7月,撤销城关镇建制,成立荆河、龙山街道办事处。年6月,将龙山、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将南沙河镇、姜屯镇、东沙河镇、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设立龙泉、荆河、北辛、善南四个街道。

鲍沟镇

此地原有村庄,名陈许村。宋代中期(年-年),鲍氏来此建村,因濒临郭水,沟洫相连,更村名为鲍家沟。年初,称鲍沟。

鲍沟镇地处滕州市西南部,距滕州城区10公里。东与南沙河镇、官桥镇接壤,南邻张汪镇,西与西岗镇交界,北临郭河北支与洪绪镇相连。全镇辖66个行政村,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人口人。

春秋时期,鲍沟镇辖区隶属古薛国领域。西汉时期(公元前年)属鲁国豫州。明代(~年),鲍沟一带为礼教乡黄甫社。清代(~年),鲍沟是72保之一,后由保改社。到光绪年间,又易社为保。年划归临城县。年3月,薛城县撤销,鲍沟区划归滕县,改建为滕县鲍沟区公所,驻地圈里村。年秋建鲍沟人民公社。年2月,改称鲍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11月,撤销鲍沟公社革委会,建立鲍沟公社管委会,驻地迁至鲍沟村。年3月改社建乡,同年11月,乡改镇。

滨湖镇

因地处微山湖畔而命名。

滨湖镇位于滕州市西北部,地处微山湖东岸独山湾,距市区25公里。西与微山县两城乡接壤,南与级索镇毗连,东邻大坞镇,北靠邹城市郭里镇,自古为“南船北岛,百货荟萃”的水陆要冲。全镇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90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境内的微山湖湿地红荷景区,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最大、自然生态最原始、景观最美的湖区湿地之一。

岗头镇。年前,南部焦村等11个村属滕县,其余44个村属鱼台县。年均划归凫山县第八区。年撤凫山县后,划归滕县为岗头区。年秋,入大坞人民公社。年,分建岗头公社。年,改建岗头区。年,复为岗头公社。年3月撤社设乡,同年11月,撤乡设镇。

望庄镇,历属滕县。年划归凫山县,为第九区。年撤凫山县,复归滕县,称望冢区,同年撤区,所属村划归龙岗区。年6月,撤龙岗区,建望冢乡,同年秋,入大坞公社。年,析置望冢公社。年,撤社设乡,同年11月,撤望冢乡设望庄镇。

年3月,撤岗头、望庄两镇,合并设立滨湖镇。

柴胡店镇

柴胡店一带早在夏禹时就已形成村落。后为古薛国属地,传为孟尝君柴草囤积处,时名“柴禾园”。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道之侧,过往车马、行人较多,村民多设店房,后演变为“柴胡店”。

地处滕州市东南部,距滕州市区22公里。东与羊庄镇相邻,南与薛城区陶庄镇接壤,西与张汪镇毗连,北与官桥镇隔新薛河相望。总面积57.62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人。境内的刘村万亩梨园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明代属滕县王村社。清代属滕县孝八社。民国属滕县奚仲乡。年由滕县划归薛城县(临城)六区。年撤薛城县后归滕。年与官桥并建红专人民公社。年4月,析置柴胡店公社。年1月,公社改为柴胡店区,年12月复改公社。年3月,撤社建乡,同年11月改建为柴胡店镇。

东郭镇

战国末期,齐国官员姓东郭名武雁携家眷来此建村,以姓命名东郭村。

东郭镇位于滕州市的东北部,距滕州市区14公里,北与邹城市相邻,东接山亭区,南接东沙河镇,西与龙阳镇毗邻。总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达人,辖89个行政村,境内莲青山风景区被省级政府命名为首批地质公园。

东郭镇旧属滕县。年,东郭等24个村划归邹县连青区。年,复归滕县入第六区。年,改称东郭区。年,从邹县划入夏庄等32个村,与东郭区各村同入火箭人民公社。年,分建为冯卯、东郭两公社。年,改建东郭区,年,恢复东郭公社。年,撤社设镇。

党山乡,原属滕县。年划归邹县。年10月,复归滕县,入火箭人民公社(年更名东郭公社)。年,分出建夏庄公社(驻夏庄)。年,因迁驻大党山,更名为党山公社。年3月,撤社改建为乡。

年,撤东郭镇、党山乡,合并设立东郭镇。

东沙河镇

明代即有此村,名南刁庄,位于今址西南里许。后因洪水泛滥,全村迁此,更名为沙河寨。清咸丰年间(年~年),北刁庄之集市迁至沙河寨外沙河滩上,又位于县城东,故名东沙河集。村因集演变为东沙河。

地处滕州市东部,距滕州市区2.3公里。北与东郭镇、山亭区城头镇交界,南与木石、南沙河两镇接壤,西邻龙泉街道,东连山亭区桑村镇。总面积52.89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人,是滕州市高铁新区建设的主战场。

此地旧属滕县。年为滕县三区。年滕县第二次解放,设为十区(后改称东沙河区)。年与王开区合并为沙河区。年入五星人民公社。年分五星公社为三,此地属南沙河公社。年从南沙河公社分出,建东沙河公社,以机关驻东沙河村得名,其后驻地迁党村,仍沿用原名。年3月,撤社改设东沙河乡。年11月,撤乡设镇。

大坞镇

唐贞观元年(公元年)此即有村,名大吴。明洪武年间(年~年),张氏自山西忻州(今忻县)徙此,时村中有泉,水浊名乌泉,村名称大乌。后以“乌”字不雅,以“坞”代之。

地处滕州市西部偏北,距滕州市区12公里,北接邹城市,西与滨湖镇毗连,东和界河镇、姜屯镇接壤,南隔北沙河与级索镇相望。总面积.86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总人口人。是“中国毛芋头之乡”和“中国大白菜之乡”。

大坞旧属滕国辖域。明正统(-)年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滕县使相乡羊温社。清朝时,大坞历属于乾四保、仁四社、仁四区,年属滕县,年8月划归凫山县一区,同时为县政府驻地。年,撤凫山县,复属滕县,建大坞区。年,建大坞人民公社。年3月,改社为镇。

峄庄旧属滕县。年划归凫山县彭庄区。年,撤凫山县,重归滕县大坞区。年6月,撤区,此地建两水泉、峄庄两乡,属大坞工委,同年秋,撤乡入大坞公社。年,分出建峄庄公社。年5月,撤峄庄公社,所属5个管区建小公社,均属大坞区。年,撤大坞区,恢复峄庄公社及原管区建制。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撤乡设镇。

年3月,大坞、峄庄两镇合并,设立大坞镇。

官桥镇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有村庄,因近古薛城北门,为孟尝君迎接门客的地方,故名为迎仙村。汉代于村南修桥,名固本桥,俗称官桥。隋开皇八年(公元年),始称官桥镇,后简称官桥至今。

地处滕州市区南,距市区17.5公里,东与木石镇、羊庄镇交界,南濒十字河(原名薛河)与柴胡店镇相连,西隔京沪铁路与鲍沟镇、张汪镇毗邻,北与南沙河、木石镇接壤。总面积63.39平方公里,辖54个行政村,总人口人。

官桥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薛国为古徐州首府)。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归地皆入楚;秦属薛郡,为郡治;汉属鲁国薛县,三国时入魏;西晋、南北朝时属徐州彭城郡,隋归滕县并设镇,唐宋金元均为官桥镇。明代设乡,官桥镇为礼教乡康留社。清康熙年称巽七保,清嘉庆年成孝七保。民国年间,官桥镇属二区,称韩村乡、官桥乡。年为滕县第五区。年建国后,称滕县第五区,辖11个小乡。年,改为官桥区。年为官桥乡,同年建为红专人民公社,年改为官桥公社,年5月称官桥区,年复为官桥公社。年,撤社建官桥镇。

洪绪镇

明洪武年间(年~年),红氏来此地定居,继有李、王、班诸姓来此同建村落,以红姓命村名为红绪。绪是开头和延续之义,意为本村始于红姓。后为防水患村北筑一防洪坝,村名改称前洪绪。因镇政府驻前洪绪村而得名。

洪绪镇地处滕州市郊西南部,距滕州市中心4公里。东与善南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与鲍沟镇隔河相望,西与级索镇、姜屯镇交界,北与荆河街道毗连。总面积37.92平方公里,人口人,辖34个行政村。

洪绪(原为红绪)历属古滕国辖域。明正德年间,红绪为明理乡红绪社。清因明制。康熙十一年,红绪为坤一保。清嘉庆十八年,红绪为忠一社。光绪年间,红绪改为忠一区。年,日伪将红绪改为“第一区”,后改为“红绪模范乡”。年8月,滕县第一次解放,红绪属临城县二区。年7月2日,滕县再次解放,红绪属鲁南行署、尼山专署、滕县第八区,区机关驻金庄。年迁驻大彦,改称大彦区。年撤大彦区,并入鲍沟区。年撤区建大乡,此地并入颜楼乡,同年秋,入五星人民公社。年10月分出建金庄公社(驻金庄)。年9月,金庄公社驻地迁至前红绪村,年,前红绪更名为前洪绪,同年12月,更名为洪绪公社。年3月,撤社改乡。年11月,撤乡设镇。

界河镇

因境内北部有与邹城市(邹县)分界的河流——界河一条,故名界河镇。明万历二十三年(年),滕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今界河)南岸(今南界河北首)立碑一通,名界碑,以此为滕邹之界。至此白水河改称界河。

界河镇位于滕州北部,距市区15公里。东与龙阳镇相邻,南与姜屯镇相连,西与大坞镇为邻,北与邹城市接壤。总面积82.32平方公里,下辖64个行政村(居),总人口人。“界河无界,土豆不土”,有全国“马铃薯之乡”的称号。

年为滕县七区。建国后,年界河镇改为界河乡,仍属滕县七区所辖。年9月七区改名界河区。年6月,全县撤区并乡,界河区划分界河乡、龙阳乡、顾庙乡、司堂乡。年1月,界河公社改名界河区,年2月,界河区又恢复为界河人民公社。年3月,界河人民公社改称为界河镇至今。

级索镇

一说:索氏以姓氏爵位取村名;另一说:“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称级索”。相传西周初年始建滕国时,有索氏来这里居住,最初名“索”。又传索的四周地势高低如级(阶梯),土冈蜿蜒如索,遂得名“级索”,是滕国开国之后的经贸集镇。元代这里叫“吉相集”,明清时代叫“级索集”或“级索街”。《滕志》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

地处滕州市西南部,北毗大坞、滨湖两镇,西与微山县留庄镇连接,南与西岗镇隔郭河相望,东和姜屯、洪绪两镇相衔。总面积78.87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人。

年8月划归凫山县,为龙岗区。年,撤凫山县后复归滕县。年,建级索人民公社。年3月,改设为级索镇。

姜屯镇

南宋宝庆年间(~年),姜氏迁此建村,名姜家屯。宋末元初,因该村常为官居兵碾米,故有姜碾屯之称。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姜屯村,故名姜屯镇。

地处滕州市西郊,距市区6公里。东与荆河街道毗连,南邻洪绪、级索两镇,西与大坞镇接壤,北靠界河镇。总面积84.61平方公里,辖83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姜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滕国“善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距今多年的滕国故城遗址和雍城遗址。

公元前年属滕县,薛郡管辖,三国时属沛国,晋属鲁郡,隋复置滕县,治所在姜屯镇境内,明正统年间属滕城乡分社辖区,清嘉庆年间属仁一、二三区和信一、二三区。年大部分为九区,南部属八区。年改称姜屯区。年6月撤区,此地为姜屯等乡。同年秋,建星火人民公社,驻姜屯。年改称姜屯人民公社。年改社为乡,同年11月改镇。

龙阳镇

明朝洪武年间(~年),刘氏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居龙山之南,故名龙阳店。年改称龙阳。

龙阳镇位于滕州市区北部,距滕州城区5公里,东临东郭镇,南与北辛街道办事处接壤,西与界河镇毗邻,北与邹城市交界。总面积78.77平方公里,共56个行政村、总人口人。

境内山水优美,北有龙山,东有龙湖,中部龙河横贯,形成了“双龙拱首”的独特风水地貌,是我市重要的山水风光旅游区,素有“古滕正脉、善国田园”之称。

近年来,龙阳旅游区建设如火如荼,风声水起,龙山在山东十大“非著名”山峰评选中脱颖而出,“龙阳果香”被列入滕州乡村旅游“五朵金花”,龙山胜境风景区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龙阳上溯久远,沿革频繁,自唐以来龙阳隶属。明史记载,年(洪武二年),滕县辖九乡八十七个社,龙阳属史相乡东陈社。清沿明制。年(康熙十一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统72保,龙阳属坎方二保,至年(嘉庆十八年)县令唐晟以“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易八卦名,统七十二社,规制渐为划一”。龙阳属义二社。民国初年暂沿清制。后因军阀混战,军事割据,朝南暮北,无一定政区。年,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率部至滕县设区,龙阳属四区(东郭区)龙阳乡。年,滕县沦陷,产生了伪政权,龙阳仍属四区龙阳乡。年,滕县第二次解放,人民政权正式建立,龙阳属七区(区政府驻龙山村)龙阳乡。年10月,界河红旗人民公社建立,龙阳属红旗人民公社(驻界河)。

年10月,由原界河、司堂、龙阳、顾庙等乡和两水泉乡一部分村合并成立界河红旗人民公社。年8月,从界河红旗人民公社分出建立龙阳人民公社。同时,邹县划入的冯庄、南岭、张山口、谷堆石、小河子、焦庄七个村属龙阳人民公社。年,曾一度改龙阳公社为龙阳区,不久撤区复称龙阳人民公社。年3月,改公社为龙阳乡。

年10月,龙阳乡改制建镇,年9月,张山口村调整分设为张山口村、邱石村。

龙阳建置沿革表

木石镇

相传,元至正年间(-年),阮、胡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阮庄、胡桥二村。明初,华姓迁至两村之北建村名为华庄。三村逐年扩大,至明代中期已连成一体。据《李氏家谱》载:明万年间(-年),该氏由陈村迁入,以三村居目夷亭侧,将三村统称木义亭。明末,改称木时,后演为木石。

地处滕州市东南15.36公里,北连东沙河镇,山亭区的桑村镇接壤,西连南沙河镇,东邻羊庄镇,南靠官桥镇,总面积66.93平方公里,辖42个村(居),人口万,木石镇是墨子的故里,也是山东省煤化工核心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木石镇建置沿革频繁,据考,自古以来,木石辖区隶属古滕国领域。春秋时期属小邾置狐骀。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该地属所置藩县,两汉属之。本境设有秦汉时期基层行政单位“目夷亭”。

自隋唐以来,木石区属滕所辖。明朝正统年间(公元年—年)滕县置九乡八十七社。今木石辖区北部峭村,安上等村属安乐乡。南部隶属义河乡。

清因明制,道光《滕志沿革》载,康熙八年(年)县令叶时秀均徭分社,社法一变而乡之名废,十一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分八方统七十二保,县东南方统属巽,统九保,木石辖区隶属巽三保,至嘉庆癸酉年(公元年)县令唐晟始以“仁、义、礼、智、孝、弟、忠、信”易八卦名统七十二社,时木石境属巽三保孝三社,光绪年间(公元5年)易社为区,仍按旧编。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以军势割据为其势力范围,无固定政区。年韩复榘(时任山东省主席)率师至,设区部,部九区,时木石镇辖区为滕县第二区义和乡。

抗日战争时期,年3月滕县沦陷,辖区仍沿旧制。年2月中国共产党滕县委员会在赵庄(今属羊庄镇)成立。建两区(山亭、羊庄)分委会,木石属羊区分委。时为党政合一的抗日政权。

建国初期,北部5村属桑村区,大部分村庄属官桥区。年,此地建木石、连水两乡,年6月撤区,建木石乡,同年9月建胜利人民公社。次年更名为木石公社。年撤木石公社,原管区建小公社,均属官桥区。年撤官桥区,恢复木石公社及各管区建制。年3月社改镇。

南沙河镇

明洪武二年(年),王氏由礼教乡紫檀村迁此建村,因处郭河之侧,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称南沙河,村随改称南沙河店。清末(5-年)简称南沙河。

地处滕州市城区南部,东依罗汉山脉与木石镇相望,南与官桥镇交界,西与鲍沟镇、善南街道接壤,北与东沙河镇毗邻。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人。

光绪年间,南沙河属孝二区,年,县设九区,南沙河分属城关区和官桥区,年为滕县十一区,年改为王开区,年并入东沙河区,年属五星人民公社,年析置南沙河公社,年改为南沙河区,年复为南沙河公社,年3月,撤社改乡,同年11月,改设为南沙河镇。

西岗镇

相传,此地有村,建于唐代(年~年),村中曾有唐代古庙“永庆寺”,寺前有古槐,寺西南角有丁字形街道旧址。地势较高,而处于县城西南,得村名为西岗。

西岗镇位于滕州市西南部,距城区40公里。东与鲍沟镇接壤,南与微山县欢城镇毗连,西与微山县留庄镇为邻,北接级索镇。面积79.86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56人。

年时,属滕县六区。年划归临城县(年改称薛城县)属三区,年撤薛城县后,复归滕县为西岗区。年并入鲍沟区。年夏,撤区建西岗乡,同年秋,建西岗幸福人民公社,年更名为西岗公社。年3月撤“人民公社”设西岗镇。

羊庄镇

明天启年间(~1年)建村。后成集市。集市中心立若干石柱,供卖羊者栓羊之用,故取村名为羊桩,后演为羊庄。又据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著名商人范蠡,隐居陶山,见此地草肥水美,于此养羊,得羊桩之名,后演变为羊庄。

地处滕州市东南部,距市区19.6公里。东与山亭区西集镇相邻,南与柴胡店镇、薛城区陶庄镇相邻,西与官桥镇、木石镇相邻,北与山亭区桑村镇相邻。面积.3平方公里,下辖89个行政村(居),人口人。境内的东辛庄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自周代以后,先后隶属邾国、小邾国、昌虑县(治今土城村)。隋废昌虑置滕县后始为滕属。民国时为滕县二区。建国初为滕县第二区(机关驻坡里村)。年迁驻羊庄,改称羊庄区。年入东方红人民公社。年更名为羊庄公社。年改羊庄区,年复为羊庄公社。年3月撤社建羊庄乡,同年11月改乡为镇。

张汪镇

金大定年间(~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积水成汪,故改称“张汪”。

张汪镇位于滕州市最南部,距市区19公里。东与官桥、柴胡店镇接壤,南与薛城区、微山县交界,北连鲍沟镇,西临微山欢城镇域。总面积85.47平方公里,辖83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古为薛国城邦,今为滕州门户,微山、薛城、滕州“三县”交界处,薛国故城所在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存最长、具有多年历史的战国城墙——薛国故城城墙遗址保存完好,两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木玩具和张汪板鸭)闻名省内外。“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大宗村全国闻名。

张汪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旧地皆为楚;秦属薛郡,汉属薛县,三国时入魏;晋、南北朝属徐州彭城郡,归滕县。康熙十二年(公元年),改用保甲法,滕县辖地用八卦统领72保,张汪为离八保。嘉庆十八年(年)年间,将八卦称改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张汪为悌六区。民国二十年(年)张汪为第七区薛城乡。民国三十年(年)张汪仍属滕县第七区,改成张汪乡。年10月1日,人民政权建立后,划张汪乡改属临城县七区。年,临城县改称薛城县,张汪仍为七区。年3月,撤薛城县,张汪、欢城、柴胡店三区合并,称薛城区,归属滕县,区公社驻张汪。年夏撤区并乡,张汪辖区划分为张汪、李桥两个大乡。同年秋,由张汪、李桥两个乡合并为前进人民公社(驻张汪),年改为张汪人民公社。年改称张汪区,辖原张汪、邓寨、刘谷堆、辛集、郝庄、皇殿岗、杜村七处小公社。年辖八个管区,并恢复原张汪公社及各管区建制。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改乡为镇。

赞赏,是最大的鼓励

赞赏

人赞赏









































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heshizx.com/shxw/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