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河鸟笼作为清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得到传承和发扬,下个月,它将作为“最清远”的文化代表,走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展清远文化的魅力。
六十年代引进工艺,成省市级非遗项目“鸟笼村”的本名叫田心村,村民都以会制作鸟笼为豪。鸟笼制作工艺属引进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被列入清远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笼市场也有旺季和淡季,大约几年就走一个曲线。鸟笼的制作是一项手工技术含量颇高的民间工艺,鸟笼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材料的讲究,还取决于手工的精湛程度,一只鸟笼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都有。制作鸟笼所用的材料是不易受潮的毛竹,而且必须要使用陈年的毛竹旧料。由于清新石潭、浸潭盛产毛竹,制作鸟笼所用的竹料一般从这两个地方购进,或购买新料回来放个两三年,或直接买陈年的旧料。
制作一个鸟笼的工序,一般分为印墨、打孔、裁圈、拉丝、拼接五个步骤。目前,鸟笼的制作只能采用半机械化的方式,除了一些简单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用机器辅助完成,大部分的制作过程还是要靠手工,因此,制作一个鸟笼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鸟笼畅销珠三角,村里掀起鸟笼制作热潮自从鸟笼制作工艺被引进田心村,村里一时掀起一股鸟笼制作热潮,造就了一户户制笼专业户。村民们发现,珠三角当地养鸟观鸟的人士较多,鸟笼颇为畅销。沙河鸟笼销往全国各地,每年还吸引不少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外商直接到村里订货。几十年来,沙河鸟笼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制作工艺,且以田心村出产的鸟笼做工最为精致,其以造型古朴轻盈,鸟笼上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图案雕花著称。
实用性商品利润低微,鸟笼制作工艺后继少人田心村原本有多位村民,多数年轻人已离开家乡外出谋生,目前留守村里的村民只剩二三百人,其中只有几户人家还在继续从事鸟笼制作。清远虽然有闻名全国的“鸟笼村”,却缺乏鸟笼文化氛围,而在全国来讲,鸟笼的需求也不稳定。于是,村民开始运用原来的手工艺,探索自创做灯笼。做灯笼和鸟笼的工序是基本一样的,只是灯笼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要求没那么高,而且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现在这里有一些家庭小作坊,把灯笼、鸟笼的制作当成一项副业。
在《有居》,沙河鸟笼被改造成精美的灯饰
让沙河鸟笼走出深闺沙河鸟笼作为清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引起区政府的重视,并发力对“鸟笼村”的这项手工艺进行传承发扬。
今年,清新区投入万在太和古洞景区内建成的“清新民宿创客空间”,就将田心村的鸟笼、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制品巧妙运用于建筑中,以这个广大民宿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展示、培训、交流、体验、招商平台,呈现清新乡村风貌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着沙河鸟笼独特的文化魅力。在5月即将到来的深圳文博会上,沙河鸟笼也将走出深闺,代表着清远走入大众视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