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东县的发祥地,大沙河两岸养育了最早的一批老安东人;作为连接两城区的重要纽带,原名镇安桥的沙河桥建桥史,正是一段时代变迁史的折射和反映。而对一些出生在沙河桥建桥后很多年的丹东人来说,对于沙河桥则知之甚少。
这座桥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又对当年的丹东产生了哪些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历史爱好者王秀中、栾德君和现供职于元宝区史志办公室的于秉义,他们对此进行了回忆并提供了收集多年的部分史料。
▲年发行的《省政汇览·安东省篇》中刊登的镇安桥照片
从亮相到损毁“建桥伊始,这座桥并不叫沙河桥,而是镇安桥,这段历史许多老一辈丹东人都知道,后来又有人称其是‘振安桥’,不过镇安桥这个名字史料中有明确记载。”3月4日,家住通江街一小区的历史爱好者王秀中这样说。
年,安东改名丹东,镇安桥以东的镇安区随之改名振安区。而镇安桥一名则来自其修建时的捐赠者、“镇安上将军”张锡銮。从诞生到年遭到冲毁,老镇安桥曾经历了多次修补改造。
据《安东县志》记载,自年安东置县以来至年日俄战争爆发,大沙河“初无桥渡,以船为梁”。在以船为梁的岁月里,大沙河设有“公渡”,由木业两江事务保护所出面雇佣渡工,用槽船摆渡过往行人,不收渡资,被称为“公渡”。日俄战争后,日本财阀大仓组进入大沙河东岸建立木材厂,在大沙河上建立木桥,上铺手压式轻轨以运输木材,结束了大沙河上“以船为梁”的历史。
至年间,大仓组西迁至丹东六道沟、现在的青年湖处,“桥遂废朽”;年,知县程廷恒筹款重修木桥,因“镇安上将军”张锡銮捐款元,特冠名“镇安桥”,安东史上,这是以联络东西城郊为目的的镇安桥第一次亮相。然而三年后,年5月10日,镇安桥“河水暴涨,全部冲失”,翻阅《安东县志》可以看到,这时镇安桥以东地区已经在年的扩埠中划归商埠,彼时由总商会出面改修石桥、“钢桁铁栏”,桥墩13座,竣工时间是年9月,共花费小银元5万元,镇安桥由木桥改建石桥。年10月,市政公所维修加固桥面,“中铺石块,傍砌砖垜,敷以洋灰,障饮铁栏,颇称坚固”,花费小银元元。
为许多老丹东人熟知的“镇安桥坍塌”事件发生在伪满洲国康德元年(年)。据宿善志老人在《百位老人话安东》中的回忆口述,在年8月,元宝山山洪爆发,由于当局防洪预防措施不到位,致使拴在镇安桥桥下的众多运沙船横七竖八、层层叠摞,堵塞了本就密集狭窄的13座桥墩之间的泄洪道,瞬间坍塌,桥上观水的人群摔落,据事后统计有余人死亡。
另据于秉义提供史料记载,年8月18日,我市又降特大暴雨,日降水量.6毫米,大沙河泛滥,公安街水深达6米多,死亡余人。镇安桥桥基也再次被冲垮,又有20余人落水身亡。
▲年拓宽改造后的沙河桥
重建与影响“依据史料记载,老镇安桥的损毁实属‘天灾人祸’的结合体,但从另一角度,它的损毁意义非凡,正是因为这次灾难,才有了后来保卫我们丹东百姓平安的一系列防洪工程。”王秀中这样总结。
年,当时的安东省民政厅土木课设计并启动了镇安桥的修建工程。关于镇安桥重建,《丹东市志》有如下记载:“年7月30日涨大水,镇安桥被洪水冲走。年10月,开始修建5孔、变截面工字钢梁桥,年7月竣工。桥长.8米,宽12米,净高6米。桥面为钢筋混凝土铺装,上罩沥青混凝土面层,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式桥墩,两端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桥台,外砌毛石护坡。”
从当年竣工照片看,镇安桥桥墩为横卧倒立的“E”字形,每个桥墩呈三点入水。于秉义提供史料中记载:“桥身为铆接钢梁结构,由日本大阪制钢所制造。桥身整体略呈弓形。桥栏外敷淡黄色水磨石。两侧桥栏上共有12个铸钢灯柱。在镇安桥西端公安街一侧桥头的桥栏石垛上刻有铭文《重修镇安桥志》。”
从年1月20日发行的《省政汇览·安东省篇》中刊登的竣工照片看,镇安桥是一座钢梁铆钉铁桥,实现了从木桥到石桥再到铁桥的转变。有一种观点认为,镇安桥的样式类同于年建造的“镇江桥”(现称锦江桥),对此王秀中认为,由于锦江桥不是水中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锦江桥的施工难度要小于镇安桥。
以修建镇安桥为契机,大沙河土坝、鸭绿江东尖头水泥堤坝、七道沟至八道沟穿山导水隧洞、1至4号排水泵站等一系列防洪工程逐渐启动。
▲七、八道沟导水洞出口
3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九道桥附近的七、八道沟导水洞出口,该洞口依旧保持完好。元宝山山洪屡发,居高临下,由此发生了年的垮桥伤亡事件,而随后进行的安东防洪系列工程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治理七、八道沟的山洪灾害。
史料记载,“年,由安东土木厅设计施工,开凿七道沟至八道沟隧洞,拦截北部公顷雨、污水,直接流入大沙河。”为对接导水洞之水,使之顺利流入大沙河,在九道沟口开挖明沟,形成人工沟壑,后因此修建了九道桥。
在王秀中提供的《年丹东市排水泵站明细表》上记者看到,截至年,坐落于当时的粮市街、菜市街、一马路和滨江街四个位置的排水泵站均为年建造,直到年才添置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第一台排水泵站——临江泵站。王秀中认为,以镇安桥坍塌重建为契机,此后一系列防洪设施的集中兴建,使清末民初以来屡遭水患的安东县的防患能力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解放后,镇安桥桥面被铺成柏油路面;年,镇安桥更名“振安桥”;年,为加大沙河桥的承重能力,相关部门将原先的三根柱式的桥墩加固成整体椭圆形桥墩,大桥随后更名“沙河桥”;到了年,市政部门在原桥的南侧又建一新桥,将沙河桥拓宽。
3月7日,历史爱好者栾德君受访时回忆,在大桥拓宽前,沙河桥引桥部分较短,上桥坡度比现在大得多,由此还发生了不少趣事,“有那么一次,我一个姓马的同学食物中毒,我们用‘倒骑驴’送他过桥的时候,因为下坡太陡,车子突然翻倒,马同学往地上那么一摔,起来肚子倒不疼了;还有一次,我和同学在桥下闹着玩儿,有淘气的男生把桥上的积雪捧着撒到桥下结冰的地上,骑自行车的人经过就会摔跤,他们还在那儿坏笑。”
从年到年,重建后的沙河桥用82年的时光见证了城市变迁、酸甜苦辣,今年夏天,沙河桥又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丹东市民的眼前,“我们期待着一座新桥飞架东西,带给我们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王秀中说。
责任编辑│魏丹阳编辑│李佳泽杜溪
记者│王梦露
?丹东日报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