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路先生上期的作品《沙河册井村的傻老彬就这样走了》昨天推出后,引起了沙河文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今天推出赵广路先生的另一个作品《煎饼情》,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时候吃什么长大,长大了会独爱这种食物。就像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一样,你的饮食习好总会打上地方的烙印。人们对过去的食物总怀有美好情感,这份情有时是来自与食物联系的故事和情景。 吃过山东的煎饼,全国知名,觉得硬而少有回味;韩国的煎饼像咸食,感觉不应称为煎饼;其他地方的煎饼又过雷同,少有特色,缺少饱腹感。却独爱家乡的煎饼,喜欢那个味道,闻着的香,入口的实在,咀嚼的纯美,和食后的满足。 煎饼多是吃在冬天里,天气冷了,地里没了农活,人们较闲在,摊起来热火朝天的感觉与冬天又相宜。煎饼的制作过程是麻烦的,需提前一天按比例泡了黄豆和小米,一早起来用石磨一点点拐出浆浆,加水的量又要合适,不多不少才好,磨得粗细也很讲究,关系到口感的好坏。场面最大的还是摊制的过程,这是个技术活,年轻人或是中年人多也摊不好,要请手艺好的老人来坐阵,我的奶奶却也能算是一把好手。 会不由得想起,穿了棉衣,捂了头巾的老人坐在院落中间,架起的柴火台里,燃着的木柴,火光熊熊,鏊子上的煎饼散发出阵阵香味,随着微冷的风飘来。已经饿着的肚子,让你谗嘴,心里却压制着欲望,表现得不急不慌。老人们也总能猜透你的心事,等煎饼快要下鏊子时,喊了乳名,唤你快来吃。你会有点不好意思,难为情地双手捧了热腾腾的煎饼,左手倒右手地吹着热气,却也不舍得放手去凉一下。老人们会嘱咐你,快趁热吃,香。狼吞虎咽地吃着,眼巴巴看着鏊子上翻来翻去的煎饼,很享受这个过程。 老人们会喊着常年不在家又少回来的孙孩们先来品尝,像是排了序似的叫着名字。一个个煎饼刚下鏊子,便一个个地分了去,老人看了,就越高兴、就越心满意足,摊起来就越开心和带劲。 数九的冬天,寒风里的街头,家里养羊的农户宰过羊、卖了肉,剩下的羊架做了羊杂汤,支一口大锅,热乎的羊汤滚烫着。来上一碗,泡个煎饼,或站着,或蹲着,吃上一碗,身子也没那么冷了。煎饼里浸了羊汤的鲜,羊汤里多了煎饼的香,抹抹嘴,煎饼装在肚子里,就能踏实人的心。 奶奶身体好时,也常常在家里摊了煎饼让人捎到城里来。家里一有人回老家去,她便前两天就急着张罗摊煎饼的事,等回来时总会带上几袋子煎饼,这是给谁的,那是给谁的,嘱咐得细致周到,谁也拉不下。虽然是凉着的,吃者的心里却装着摊煎饼的火热场面,一份老辈人的心意,总让人暖洋洋。 老人虽然不能当时分给孩孙们吃,却也是一个个小心翼翼地凉冷了,数着数儿,打了包去,自己却未必舍得吃几口。虽不曾亲眼看着孩孙们狼吞虎咽的热情,老人心里却装满了寄托和牵挂,想像着吃煎饼时的记忆,享受似地看在心里。坐在城里的饭桌前,吃着家乡的煎饼,无论吃法如何,是蒸了,是烙了,还是泡在热汤里,还是揪着块地品,总那么有滋有味,那么让人感觉着踏实。 奶奶身体不好了,再也摊不得煎饼。大姑从老家捎来了煎饼,每天吃一点,总让人想起奶奶来,想着奶奶的好。等一天早晨,再习惯地去阳台找煎饼时,却忘记在前一天已经吃光了。吃着的是煎饼,吃着的也是对奶奶的思念和过往时光的美好记忆。作者的同学“陌上花开”评语:老同学笔下的煎饼,也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读此文,浮躁的心换来片刻的宁静,难得!
在小小的煎饼里,尝到生活情趣、人生意味。使人悟到,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煎饼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本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平淡而有味,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亲人亲情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一个字:美!
沙河人都在白癜风医院石家庄哪家好北京中科医院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