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复兴路
沙河大地焕新颜
——建党周年沙河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年来,从南湖红船的起航到南昌起义的枪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到“中国梦”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劈荆斩棘,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在历史悠久而现代文明的沙河大地,我们以统计的视角回首百年风云,用一串串数字见证一个世纪沙河的沧桑巨变,以此感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成就。一、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盛,综合实力跨越发展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解劳苦大众于倒悬之境。四·一二政变后,中国革命虽处低潮,但星星之火蓄势待发。年夏,沙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善下村创建,开全县党建之先,一批批共产党人先后在此开展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深处华北内陆的沙河依然处于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为主的发展阶段,战乱期间发展基础不稳固,年9月18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了沙河县城,沙河人民获得了新生。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沙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使沙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年2月,沙河撤县改市,沙河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全市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7个、省级20个,其中全市整体工作获国家级荣誉称号8个,分别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连续3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制镜基地。(一)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生产停滞,商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初,沙河16万儿女革除时弊,内修政治,艰苦创业,恢复生产,修养生息,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从年开始,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沙河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4个五年计划,沙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沙河跨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连续实现新突破,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年突破十亿元,达11.9亿元,较年增加了11.2亿元,年均增长19.1%。年超过百亿,达到.1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沙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03亿元。年,全市上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全市生产总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年年均增长14.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年-年地区生产总值
(二)人均水平连续突破攀升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经济体系遭受严重破坏,人均生产水平极低。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元。改革开放后,全市迎来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迸发强大活力,人均水平大幅度提升,年跨上千元关口,年突破1万元,年达到2万元,年达到3万元,年突破4万元,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万元,人均水平连续攀升。(三)财政实力再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后,沙河财政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壮大的快速发展阶段。年财政收入仅万元,年首次超1亿元,达到1.07亿元,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3.45亿元,年达21.28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8.3%。随着财政收入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由年.5万元增加到年的34.57亿元,年均增长20.9%,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年-年财政收入(万元)
二、转型升级步稳蹄疾,结构调整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党的领导下,沙河由农业立市到工业立市再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沙河的产业结构基础薄弱,层次不高,第一产业占比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推进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6.24∶28.16∶15.6,产业结构处于“一二三”的低层次。年之后,随着玻璃、采矿、制药等行业的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转变为31.15:42.89:25.96,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进入为“二一三”的新层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年,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二产,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为3.76∶43.69∶52.55,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逐步向农业工业基础稳、服务业拉动转变。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5.85%,比年提高40.25个百分点,“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地保证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年-年沙河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二)城乡结构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前,沙河以农业人口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年总人口16.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0.79万人。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5.2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快速聚集,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为50.86%,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年,全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3.17万人,城镇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1.6%。(三)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带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比重逐渐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13%;民营经济实缴税金15.0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70.59%。民营经济产业领域不断扩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活力增强。三、基础产业腾飞跨越,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发展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由粮食调入县转为粮食调出县;自力更生发展工业,在曲折发展中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业立市向工业立市的转变,一批农副食品加工、采矿、玻璃建材、纺织、医药等大项目相继建成;服务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供给能力极大增强。(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飞跃20世纪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桎梏,小农经济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苛捐杂税、植被破坏、农田失修,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有效提升。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69亿元,是年的.6倍。刚解放时沙河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年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为88%,牧业比重为7.9%。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由以往的单纯种植转化为种养并重、多业齐动、养殖业占主导地位的新农业产业格局。年种植业比重降至28.6%,牧业比重达至50.9%。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0.7万吨,是年(3.4万吨)的3.15倍;肉产量1.2万吨,是年(3吨)的4.6倍;禽蛋3.83万吨,是年(吨)的49.4倍。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9.04%,较年提高9.5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建成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4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成为全省唯一超过2家的县(市、区)。金沙河挂面销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红薯岭被认定为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栾卸银杏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金福临合作社“托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二)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沙河经济以小农经济及手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沙河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构建起了行业覆盖广、竞争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济类型逐步多元化,活力不断增强。80年代中期,工业规模迅速发展,成为沙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全市建立起了以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玻璃、化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4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加强,工业市场主体不断涌现,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年,沙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66.09亿元,是的.7倍,年均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1家,增加值同比增长4.3%。
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建国初期,沙河工业产品只有少量原煤、水泥等,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全市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玻璃、铁矿石、水泥、小麦粉、中成药、改装汽车等已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年,规上工业企业平板玻璃产量万重量箱,是年(2.18万重量箱)的倍;钢化玻璃.9万平方米;铁矿石.4万吨,是年(12.74万吨)的17.2倍;水泥产量.01万吨,是年(0.01万吨)的14倍;小麦粉.06万吨,是年(7.34万吨)的25.2倍;金属紧固件15.6万吨,中成药吨,改装汽车辆。(三)服务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沙河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属于经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县市,三产比重、产业能级和层次都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与日俱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6%,年突破40%,比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达到半壁江山;年达到55.9%,比年提高了40.3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亿元,是年的7万元的.7倍,年均增长15.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56.24亿元,同比增长0.7%,占服务业比重52.5%。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全市服务业迅速发展,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不断迈进。四、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求领域欣欣向荣(一)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发展势头强劲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沙河兴建了一大批骨干项目和新兴产业。改革开放后,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多层次扩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结构质量持续提升。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14万元,年超1亿元(2.3亿元),年超百亿元(.1亿元)。到“十二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增速开始趋缓,年受新冠疫情和环保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近年来最低增速-10.6%。(二)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新业态竞相涌现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万元,年改革开放之处,达到万元,增长了.7%。改革开放后,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繁荣,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种类丰富,贸易市场繁荣活跃。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亿元,是年的.4倍。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以网上零售、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贸易新模式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繁荣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服务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年的15.6%增加到年的55.9%。(三)对外贸易成就斐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多领域深化国际经济合作,抢抓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全市的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全市出口总额从年的45万美元提高到年的.9万美元,增长倍,年均增长66.7%。实际利用外资从年的42万美元提高到年的万美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60.7%。五、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空前新中国成立后,沙河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一)交通邮电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年,全市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只有35.8公里,且路面狭窄,质量差,没有排水设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沙河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公里,是年的4.9倍,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是年9.3倍,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经过多年发展,邮政网点遍布城乡,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机构覆盖城乡。邮电业务总量从年的32.99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电话用户从无到有,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量已达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3万户。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6万户,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二)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年与年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38%,PM2.5浓度下降48%,优良天数达到天,增加天。造林步伐继续加快,近年来,重点实施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积4.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年的36.8%提高到年的40%。(三)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节能降耗措施有力。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0.63%,比年累计下降26.0%。规模以上工业能耗.2万吨标准煤,增速下降7.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11.1%。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大提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凝心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创新实施了“2+2”“12+双13”脱贫帮扶模式,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年末,户6人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二)就业社保全面提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度多渠道保证重点群体就业。近年来,全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就业、创业等各项工作,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岗位、保就业,推动城乡就业企稳向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之内。多次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培训,创业创新服务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87万人。(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一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6元,年沙河撤县设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元,是年的8.8倍。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是年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是年的3.3倍。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质量和结构不断升级。吃的已从过去填饱肚子为满足,发展到讲究膳食平衡;穿的不再是为了单纯遮体御寒,也不是单一的黄、蓝、灰三色,而是讲究舒适、新潮、美观;用的不再是简单的必需品,手机、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已经普及。年-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七、基本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矢志不渝推进经济强市、美丽沙河建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全市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人口文化素质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年小学、幼儿园、普通中学、中专分别有74所、所、29所和5所,学校个数由年所到年的所,在校学生数166人。(二)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1家医院,4个医生。当时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基本上集中在城镇,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随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医生数人,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三)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年,公共图书馆1家,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旅游业蓬勃发展。沙河西边的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北武当山、秦王湖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老子文化”“乔羽文化”等独特人文资源。近年来,借承办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国际公开赛、邢台市旅发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契机,打造了“太行蜀寨”王硇、渡口文化景观带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3家,旅行社及服务网点40多家,并成功申报国家传统村落22个。年,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沙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弘扬“雷厉风行、砥砺奋进、担当实干、事争一流”的新时代沙河精神,实现沙河高质量赶超发展,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来源:沙河市统计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