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廊坊
宋朝初年,安次县出了个宰相,名字叫吕端。吕端的父亲叫吕琦,吕琦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吕琦在任时,他在老家盖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现在的廊坊市区。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的,就演变成为郎房——廊房——廊坊。年,廊坊建火车站开始用“廊房”。年后,廊房成为安次县城,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老百姓为书写方便,就把“廊房”写成“廊坊”,以后广泛流传,约定俗成,大家就都用“廊坊”了。6、承德“承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官》篇:“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大致意思是说各地诸侯无不承受周王的德泽,归于周的王都。在这里,“承德”一词意为承受德泽。此外,“承德”一词在历史上也曾作为官职名称使用,元明清时期有一种官职即为“承德郎”。有意思的是,“承德”最早在清代作为地名使用,指的却是奉天(今沈阳)。清王朝入关前曾在奉天建都。康熙三年(年),清政府命名奉天为承德,并设置承德县,取承受先祖德泽之意。7、张家口堡子里是张家口的发源地。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属京师宣府镇,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8、邯郸
文献记载“邯郸”一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殷商末年。而对于“邯郸”一名的解释,至今最为流行的则是曹魏时期张晏的说法。按照张晏的解释,“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意思是邯山到此而尽,所以叫邯郸。邯郸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9、邢台
年前,曾是商朝的都城。邢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邢台县志》记载,“邢,战国时为晋邑,赵襄子采食于此,故有襄国之名。”从此,邢开始称襄国。后因赵国迁都邯郸,襄国之名遂自此日衰。隋文帝开皇之初,改称为龙岗县。
宋宣和二年(公元年),龙岗一名被改称为邢台县。元代初期,邢台属中书省顺德路。明洪武初年(公元年),顺德路被改名为顺德府,邢台县为顺德府的首县。清朝基本沿用明制。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邢台市。年,邢台市同沙河、邢台二县合并,称邢台县。年,两县一市分家,恢复邢台市建制。1年,邢台正式升格为省辖市至今。10、衡水
最初曾是河流名。“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这里的“衡水”是河流的名字,也就是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信都和武邑三县地,新置衡水县。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此后,衡水县名称历代沿用。年5月,衡水县所属的衡水镇改建为衡水市,此时衡水市、县并存,至年9月撤销衡水县并入衡水市。年7月,衡水地区撤地设市,原衡水市改设为桃城区。11、沧州一部《水浒》传天下,无人不知古沧州。秦代即已设县置郡;两汉属冀州和幽州;北魏熙平二年(公元年)置沧州,以“镇遏海曲”,取沧海为名;唐朝沧州为海雄镇,城市人口达10万之多;北宋河间府(沧州旧属河间府辖区)控遏南北,为河北三镇之一;金代沧州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元、明、清三代沧州号称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沧州”一名始于北魏熙平二年。当时从瀛州、冀州各划出一部分另设一州,因濒临沧海,故取名“沧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