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沙河綦阳曾是宋代冶铁业重镇,
梁实秋祖籍沙河,
杨三姐告状中的牛成曾在沙河当县长……
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发现竟然都出自《沙河辞苑》。
这部书是沙河第一部辞书类的资料书,它洋洋六七十万字,分为二十大类,编录多词条,还有大事记及附录等,内容涉及沙河古今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沙河的百科全书。
它所有的资料均来自文书档案、谱牒碑刻及采访亲历,有根有据,实事求是。在编写上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在选词上突出沙河特点,力求体现民间特色。在人物入选上,优先考虑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老劳模及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特别是民间基层人物,以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物。
为更全面真实地反映沙河生动多彩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百态,此书还大胆创新,加入了一些探索性的内容,如善行义举、奇闻趣事等,并且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此书是由张月民、郭星、彭济善等十多位六七十岁、甚至年近八十的老同志编纂而成。他们本该安享晚年,但怀着对沙河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爱,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顾年老体弱,自觉自愿,赔工赔钱,甚至带着伤病,没冬没夏,连续多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居民家中、调查访问、收集资料,认真整理、刻苦编写,终于完成了这部本市尚无先例的巨著。
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无私无我、甘于奉献,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们沙河人夺取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太行山精神的生动再现。
沙河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数千年来先辈们前仆后继,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沙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进步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进步。近年来,群众创作活动蓬蓬勃勃,各类著作如春花竟放,这部辞书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今后愿能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为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鼓与呼,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更加美好、幸福、平安、和谐的新沙河加油!
沙河曾为冶铁重镇
三位老人的笔下,有对沙河冶铁重镇的描述,他们在辞苑当中将其列为“綦阳冶铁遗址”词条。根据他们的发现,如今的沙河綦阳村西有旧时建的文昌阁桥门,桥门朝西刻有“映铁冶”三字,原因是该门外即是古时冶铁遗址。綦阳附近多优质铁矿,唐代已大量开采,当地产的刀剑曾是贡品。宋代綦阳更是全国冶铁业的重镇,到元代仍有大量冶户。
年在该村沟内发现十多个古代冶铁炉遗址,有完整的,有破损的,炉型多为圆锥形,炉旁残存有十七八块巨大的铁渣块。在距村不远的铁牛洞及坡山脚下发现了古代采矿老洞,洞内还发现了采矿工具。同时在村北玄帝庙东发现刻于宋宣和四年的《大宋重修冶神庙记》碑。在村南观音寺后发现元大德二年刻的“顺德等处铁冶提举司”的石碑。
与沙河有关联的人
按照三位老人的说法,此次编纂,有别于其他史籍的地方在于,它所囊括的不仅是祖籍沙河的人物,那些曾经在沙河为政或与沙河有关联的人,都悉数吸收,而这往往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阅读历史的视角。牛宝善与任环就是其中典型。
牛宝善原名牛楚贤,河北枣强县城人。年初,其同乡、时任东北军某部参议的李景林向张作霖举荐牛宝善到滦县任“帮审”(相当于副县长)。评剧《杨三姐告状》中滦县帮审“牛成”,其原型人物就是牛宝善。杨三姐案件告发后,牛宝善因受贿被撤职。年,借得势李景林帮忙,牛宝善被派到沙河当知县。牛到沙河后,植树造林,政声尚可。年,牛宝善调武邑当知事,北伐胜利后下台。
明代任环是山西长治人,曾任沙河知县。沙河任上,其劝农修学,兴利除害。后迁苏州同知,时正值倭寇猖獗,任环积极组织乡民,操练御敌,在太仓、宝山、苏州等地多次打败倭寇。由于御倭战功卓著,晋升为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年病逝,年仅39岁。首辅大臣徐阶亲撰祭文。年后,人民自动捐款,广力搜集,将其生前所著诗文辑成《山海漫谈》三卷。
除上述之外,三位老人还考证到,活捉孙殿英的英雄杨靠山也是沙河人,沙河人有18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有5人是黄埔军校教官。
沙河人都在看沙河县志
每个沙河人都应了解的历史
点击图片,可直接跳转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