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吃,在北京可以说是很有口福的。先不说过去那闻名京城的“八大楼”“八大居”,因为在老北京,那根本就不是咱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起的去处,不过偶尔奢侈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虽说那些高大上的咱吃不起,但便宜实惠的各种小吃那可到处都是。说起北京的小吃,在东西南北城儿都有它的聚集地,南城的牛街,大栅栏,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
护国寺
提起护国寺,现在几乎成了北京地方小吃的代名词,因为“护国寺小吃”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不管你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还是南来北往的游客,要想吃到纯正的北京风味,还真得非护国寺小吃街莫属了。虽说护国寺小吃是家喻户晓,但是护国寺的寺庙却已经名存实亡,貌似目前只剩下了一座大殿,其他的建筑早就灰飞烟灭了。
护国寺曾经是北京的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最早是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名叫崇国寺。明宣德年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又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并更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早年间东,西两庙的庙会盛极一时,曾有《京都竹枝词》写到“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但是后来的一场大火把隆福寺的人气彻底给烧没了,打那儿以后隆福寺就从北京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再也没火起来。虽说护国寺和隆福寺一样,庙没了,庙会也没了,但是护国寺的小吃在经过多次整合以后却一直兴盛不衰。品味舌尖上的老北京,不是去牛街,就是去护国寺了。
现在,护国寺小吃走进了沙河。位于沙河镇巩华家园东一村小区东北角的这家护国寺小吃今天开业啦!以后沙河人吃正宗的老北京小吃有了好去处!
可以看到招牌上“护国寺小吃”这几个字是舒乙先生题名的。提到舒乙先生,很多人都会想到其父老舍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外部内部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几款经典的老北京小吃。
艾窝窝
艾窝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京风味小吃,颇受大众喜爱。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江米)、面粉做外皮,其内包的馅料富有变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质地粘软,口味香甜,色泽雪白,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美观、喜庆。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
豌豆黄
豌豆黄也称为豌豆黄儿,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种应时佳品。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成品后,外观浅黄色,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驴打滚
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面茶
其实在早先北京的小吃中,一般都是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这是老北京的正宗吃法。
豆汁
虽“味儿”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
焦圈
焦圈是一种老北京传统的特色小吃,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糖耳朵
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一道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主要制作材料是面粉,配料是鸡蛋液、香草粉、奶油,调料是白糖,通过大火炸制而成。
小编quan欢迎爆料!更多实用功能,专治白癜风的医院白癫疯游泳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