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校园风景
近年来,深圳的城市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大学生讨论毕业去向的时候,不只是北上广,更多是北上广深。毗邻港澳,经济高速发展,跻身一线大城市,然而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始终是其软肋,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随便哪个城市都能将之碾压。但深圳就是深圳,仿佛天然具备逐梦者生存的土壤,能发展成一座“来了就是自己人”的高等人才流入城市,也或会成为“最多名牌大学校区”的地方。
文/曹吉利
“我考上了北京大学。”
“哇,未名湖博雅塔!”
“我准备去深圳报到。”
“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也去过!”
“我四年都待在深圳。”
这几年,类似的对话越来越多,不少人逐渐更新了原有认知:深圳这座位于中国南端的新兴城市,早就远不止深圳大学和南方科大两所大学了。
事实上,薪酬、房价、高新科技都高调跻身一线的深圳,一直迫切渴望补足高等教育的短板。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恰好深圳是个不差钱的城市,所以名校们纷纷在入驻深圳的协议上签字。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图/搜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可以预见的是,几年内将有很多大学在深圳拔地而起,开始招生。对于年轻的特区而言,这当然是件好事,对于入读这些大学的头几批学生来说,恐怕也不是坏事。
无论如何,未来的深圳必定会摆脱透明人的身份,成为中国大学版图上最亮眼的城市之一。
为名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不久前的新闻报道中,深圳教育部门曾向媒体透露了一个小目标:到年,全市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达20万人;三至五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50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
时间已经到了年年末,八年之内实现这样的雄心,单单有钱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培养本地高校已经来不及,深圳就加快了引入的步伐。能入深圳法眼的大学,个个名头响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建成或者计划建立深圳校区、分校、研究院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同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等。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奥一
上面的这个长长的名单,还在不断地更新。难怪不少网友惊呼:深圳真是财大气粗!
急着抢占高等教育高地的深圳也有着自己的苦衷:作为近几年风头最盛的一线城市,教育和医疗始终是一块短板。名校林立的北京和上海自然不必说,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随便哪个城市都能在高等教育上狠狠碾压深圳。医院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让深圳的医疗连带着底气不足。
南科大终究还太年轻,深大距离创办之初的定位也还有不小的差距。没关系,深圳还可以通过“买买买”来缓解焦虑。梳理有关这些合作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深圳为名校提供了充分的土地、财政、政策支持。有负责人曾表示,深圳会承担合作办学相关基建及实验室建设投入,采用1元租形式交大学深圳校区使用,同时对于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深圳也会予以补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图/搜狐
如果以上的蓝图全部如期实现,那么这座人口千万的城市将同时拥有数所国内一流高校,不愿离开的本地人可以在家门口读名校,来深圳就业的也不再只有背井离乡的南下学子,而多了本地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几座传统的高教强市,深圳也会完成自己的“名牌大学一站式解决方案”。
顺应中国大学“复姓”潮流
名字往往可以包含一件事物的诸多特质,大学也不例外。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位置命名,一目了然;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一听就知道是从民国传下来的老牌子;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半和新中国以后的建设关系紧密;XX技术学院、XX科技学院,基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国大学“复姓”家族一员大将图/搜狗百科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学里多了很多“复姓”的成员:哈工大威海校区坐落在远离本部的山东海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北师大珠海分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成了邻居;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虽然办学水平不错,但名字乍一听总有点别扭;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早已落户多年;而西交利物浦大学,既不在西安,也不在利物浦。
这些复姓的大学身份复杂,有的是本部的一部分,有的独立办学、单独招生,有的分数线不低,有的则只是扯了一块名校牌子的一般高校。
而就读者的身份定位问题,来自本部、校区、分校的学生们也在网上吵了很多年,依然没有定论。也难怪,一个对高等教育不大关心的老百姓,也不大可能一下子区分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本质区别,判断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根本差异。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市场化和扩招,让中国大学的办学性质和地理位置都变得多元起来,一些新兴城市纷纷向相对闭塞地区的老牌名校伸出橄榄枝,最终造成了这么多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在深圳之前,珠海、宁波、威海、苏州等城市都是这种办学方式的先行者,但深圳无疑是一个野心最大的后来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
高校得到当地的支持,当地则用最快的方式发展了高等教育,入读的学生度过远离本部的四年,本部的学生则在纠结着远方分校的同学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分数线,又能不能拿到一模一样的毕业证……关于这些复姓高校的是非功过,很难简单概括。而在深圳市政府看来,这种引进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去深圳读分校不吃亏、不上当
谈到建设分校和异地校区,本部就读的学生和毕业校友往往会大摇其头,君不见一个青岛校区再加一个章丘校区,就让山东大学吵成一团。如果给分校颁发不加区分的文凭,那么本校学生文凭的含金量相对会打折扣;而如果分校区和本部校区统一招生,那么人气不太高的那个城市,一定又会拉低学校整体的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对于有着历史情怀的名校来说,离开本部就意味着离开一种校园文化。读书不在珞珈山,不在未名湖,不在康乐园,而只在毕业时领一张印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字样的文凭,老校友们往往嗤之以鼻,毕业生们也常常纠结于自己的身份。
没有在同一个校园甚至同一个城市的经历,连校友相聚时的情谊似乎也大打折扣。从这个层面考量,很多人觉得本部才够“原汁原味”。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
但也要看到,随着人数增加、土地紧张,很多名校也面临无地的窘境,不得不在偏远的郊区兴建校区。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这些距离市中心动辄几十公里的地方,承载了大多数学生本科四年的记忆。
另一方面,学校的偏僻给实习、就业造成困难,身处其中的学生常常用“进城”形容回到市中心的路途,又如何能享受大城市的资源和便利呢?越来越大的校区和大学城选址荒凉的郊区,与其凭借高分考入名校,却在那里苦守四年,深圳的一票分校似乎也值得考虑。
深圳,可能是大学生梦开始的地方图/每经网
想要情怀还是想要舒适,追求底蕴还是追求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也有不同的选择。而去日新月异、求才若渴的深圳读名校,至少不会是一个太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