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沙河新闻
沙河生活
沙河农业
沙河趣事
沙河发展
沙河美景

千年古镇说逍遥

千年古镇说逍遥

理根生整理

拥有年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逍遥镇位于西华县西南部,北与鄢陵接壤,西同临颍毗邻,南与商水、郾城隔河相望。走进历史的深处,风雨流年,岁月不返,渡口船影,连着繁华,逍遥镇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赞叹。

逍遥镇名称演变历史,上溯溯到汉代,始于东汉建安年间名叫合流口,因地处沙水和颍水之间故名,到了唐宋时代发展成集镇改为合流镇,又称小淘、小窑。

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时仍叫合流镇,五代后汉大臣《请陈许蔡三州制造舟船奏》“蔡水曾有漕运……水路可至合流镇”。有此为证。后周定都开封,显德元年(年)四月,据《宋史·河渠志》和《玉海》记载,建隆元年(年)四月开始疏通合流镇大流堰,乾德二年(年)北宋王朝,在前后六十余年间。

在宋代,合流镇已经相当繁华,北宋朝末年在此设清水县县衙,管辖今西华县全境和今上蔡、郾城、商水县的部分乡镇。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而发,曾写诗赞叹道:“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名字由此而来。

北宋时,许州临颍县合流镇即今天西华县逍遥镇。宋朝崇宁年间设镇,属颍昌府许州临颍县管辖。沙、颍二水在镇东西两边夹镇同向北偏东流去,镇域处在二水向北东弯曲地带,相距不足一公里。兴建“大流堰工程”,畅通漕道。宋太宗太平天国元年(年),西京作坊副使、尚食使符昭愿,率兵卒丁夫西起颍水自合流镇(逍遥镇)东,开河抵长平镇(汉唐长平县,今西华县东夏镇),把颍水与蔡水沟通。

祥符九年在此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水)入颍(河水)。宋朝政府在此设拦河镇征收商税。真宗、仁宗时期,对这一工程进行了重修。《宋史·河渠志》记载,大中祥符九年(06年),“知许州石普请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京师”,即是引合流镇南的沙河入颍河,再沿已开的合流镇至长平镇的渠道入蔡河。宋仁宗天圣二年(年)二月,崇仪副使,巡护惠民河田承说献议:“重修许州合流镇大河堰斗门,创开减水河通漕”,继续利用颍河通蔡河,对原有渠道工程进行重修。工程完工后,颍水与蔡水于中游相通。途经颍河的漕运船只,直接入蔡河,不需绕道直达京师,省去绕行今商水县至今淮阳县豆门至项城水寨间蔡口一段迂路,极为便利。这里大流堰就是流经合流镇,此时,逍遥镇名称合流镇。

这是沙颍河流域自战国鸿沟开凿以来最宏伟的一次人工改造工程。沙颍水入蔡,时间跨度较长,苏轼于07年七月离京浮蔡赴陈,途中作诗“颍水非汉水,亦作蒲萄绿”,可见当时蔡水和颍水相通。

南宋、元、明时代,仍称合流镇。元末废清水县,并入西华县。清代以前,逍遥镇并不叫逍遥镇,它叫合流镇。两河相距最近处仅有来米,之所以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和颍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这里,颍河和沙水合流,故有此名。清朝乾隆时期改为小窑,清末易名逍遥。

到了清代,更名为逍遥镇。在明清时期,逍遥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时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商业的繁荣,必然引发城建的扩张,镇上也开始兴建土木,大量庙宇拔地而起,也开建了5座寨门、两座水门,以保护居民和商户的安全。

传说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曾有感于此,而留下了千古美文《逍遥游》。明清时期,逍遥镇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

民国时期为西华县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初为西华县第六区人民政府,后改称中心乡,人民公社、乡,年撤乡设镇至今。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年0月,被周口地区行署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年全国重点镇公示名单。

逍遥镇与两条河流的渊源,深刻而悠长。过往的遗痕,依然在沙河大堤旁若隐若现。沙河旁还保留有一处渡口,铁皮老船,划水的竹竿,形式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印迹。而逍遥镇另一侧的颍河,却没有了沙河的现代风光,它的风光沉寂在历史的背后,虽然捉摸不定,却与逍遥镇最初的名字关系深切。

逍遥镇位于西华县境西南部,地处五县三市交界,沙颍河傍镇而过,总面积53平方公里,亩耕地,辖2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主系汉族,其中回族人,是西华县主要的回民聚居地。

逍遥镇自古繁盛,历史悠久,古有“水旱码头、交通要冲”,今有“商品集散地、美食娱乐城”之美称。因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八方商贾云集于此,加上水上码头货物装卸繁忙,商业茂盛,逍遥镇又名逍遥集。明清时清水县所在地为繁华古渡口,位于汴京到汉口古官道与沙颍河交汇处,地理位置重要,沙河南有常社店古镇,镇上有千年古寺圣寿寺及年所建圣寿寺塔。

寿圣寺塔,与全国众多的佛塔一样,历经千年的风霜,位于商水县郝岗乡北常社店村,依然保存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该塔始建于始建于北宋明道二年(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进行过大修。年9月,寿圣寺塔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寿圣寺塔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5米,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内设有塔心室,塔内砌有盘旋的塔道,可逐级登高远眺。塔内的台阶仅够一人前行,越往上空间越窄。塔体从底至顶渐收匀称,成正六棱体锥形,塔顶形似宝葫芦,给人以挺拔隽秀之感。塔的层檐收放尺寸自然得体,既保护了塔墙免遭雨雪侵蚀,又给予塔体以美的装饰,看上去既规整肃穆,又不呆板。该塔虽历经战火、地震侵袭,仍巍然屹立、毫不倾斜。它的完整存在,为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该塔在豫东的同类建筑中,是年代最久、塔体最高的一个,被录入《中国古塔精萃》之中。

走出寿圣寺塔,已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沙颍河好像也从白天的喧闹中沉寂下来,红彤彤的晚霞映满河面,此景如此的恬静迷人。河的对岸是西华逍遥镇,晚风好像吹来了胡辣汤的香味。

一汪清水沙颍河东流去

逍遥镇古建筑

圣寿寺剪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heshizx.com/shxw/1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