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湡水之光(本文获授权)
沙河源流说磬山“磬山,是隋朝以前,记载沙河方位的两个地名之一,另一个是温泉,於沙河的历史文化和地望意义重大。本文试尝确证其位置,增强历史质感,还原一个真实的沙河历史。远眺磬山
磬山在哪里?
沙河,在隋朝以前,因无建置并无名称。史籍所载唯有磬山。磬山,可能因位于渡口,又叫磬口山,是《隋书地理志》中沙河县条目唯一记载沙河的山。之所以注明磬山,是因为东汉末年,卢毓在《冀州论》中说这里冶铁铸造兵器而为天下所知。其文字被后世广泛引用。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汉魏时旧铁官地”。宋《太平环宇记》中也载“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冀州论》淇汤磬口,冶铸利器,即汉时旧铸官也”。《明史地理志》沙河县条目中也有:“西南有磬口山,产铁”。我市目前现存最早的志书明万历本《沙河县志》,县令姬自修与上述一样只记了此山距县城的方位与里数,而没有确切的位置,至今此山的位置成了一个谜。
乾隆二十二年,知县杜灏编纂新的《沙河县志》,历时三年,期间他实地考察,旁征博引,对以前文献记载有疑的地方进行了详细考证,其中对沙河县境内诸山以村庄为参照,明确了位置。他认为磬山在渡口西南,时人俗称鸡冠山,他把自己的研究与发现记在了杜本《沙河县志》的《荟记》中。《沙河辞源》作者认为,此山产铁,应为现在全呼的崿山。经过认真考证、实地考察,我以为杜说为是。
磬山近照
考据与物证
杜灏在荟记卷中作了专门论证:“俗人但晓佛老二氏之宫所用之钟磬形如盂者,乃谓之磬。而不知古乐器中古磬、玉磬之属皆如人字”。并说隋书地理志沙河县注:开皇十六年置,有磬山。“虽向之铁冶,今已久废”。“而磬口山旧时为铁冶地,今渡口西南一带虽不产铁,亦尚有遗迹可寻,不又灼然一明证乎”。我认为杜灏的论证对确认磬山仍有现实意义。
要确认磬山需从三个方面去考证。一是“磬”的形状。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以石、玉或铁为原料的,悬挂的打击乐器,呈不规则长方形,状似“人”字。渡口村西南与彭硇之间,乡道南侧有一山,若从北面山下仰望,确如“磬”状。渡口一带人称“鸡冠山”,与杜灏考证完全相符。二是方位与距离。此山位于沙河城西南,距离约百里,与文献记载一致。三是产铁。之所以出现歧义,是现在此地并不产铁。但汉魏之时迄今已二千年,那时即使采铁,裸露于地表的矿藏早已开采净尽,冶铁之处也难觅踪影。
非常可喜的是,笔者偶然从《渡口村志》中找到了线索。书中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修整农田运动中,在村西和村南发现了45座古代冶铁炉遗址,其中大的炉窑二个,彭家坟因炉渣广厚,至今被称为炉渣地。当时群众还经常挖出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铁块,最重的一块约斤,这些铁块据说还保存在当地农户家中。可惜的是,这些冶铁遗迹,或填土垫地,或建为房屋,目前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传说和地名。
云托磬山
形状最重要
如何考证一座山,北宋大文豪苏轼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石钟山记》,文采焕然,说理透彻,全文充满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正确判断事物真相的精神。但是方法也是重要的,正如苏轼的失误—石钟山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山脚有穴,江水涌拍可以发出钟鸣一般的声响,其形状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石钟山远望逼似倒置之钟故名。
磬山亦然,它的形状就是古代乐器石“磬”的样子。我市大部分山峰,皆以山形命名,如五指山、和尚山、龟山等,就是最好的印证。
古代乐器“磬”
特殊的地位
从这些记载我们约略可知,在汉代,磬山脚下,渡口村一带炉烟涨天,人员辐凑,水运方便,相当发达。此地当时应该有裸露地表的非富的铁矿资源,易于开采。同时,渡口周边森林茂密,烘炉炼铁方便。另外铁在汉代为战略物资,由国家严格控制。大规模的采冶活动当在汉末三国之初,战争频繁,武器制造极为重要。当时沙河为冀州属地(冶所在邺城,今临漳),汉末初属袁绍,后归曹操。做为战略物资基地,政府都把渡口作为要地,专门设官管理,故为“汉魏旧铁官地”。
卢毓为卢植之子,生活在三国初期,以当时生产水平计,此地采伐、采掘和冶炼锻造兵器人数至少应在数千人,加上其家属等应达万人,这在人口不足五百万的魏国,无疑是一个大都会,经济最繁华的地区之—,所以卢毓在其《冀州论》写了浓重的一笔。
山似“磬”状
对沙河冶铁历史而言,磬山意义或许更大。因为《西关志》记载磬山时,引用的卢毓原话是:綦阳磬口,汉魏旧铁官地。而非“淇汤磬口”,与其它史籍不同。因资料所限,笔者至今未查到《冀州论》原文,查到的都是片言碎语。如果王士翘《西关志》所引属实,则证明綦阳与渡口一样,冶铁历史将早近千年。期望有志於此的同仁详审宏察。
卢毓简介
卢毓(年-年),涿州人,东汉大儒卢植幼子。三国曹魏政治家,负责诠选官吏,侍奉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世君主。曹叡说他“禀性贞固,心体平正”,陈寿评论他规鉴清理,不忝厥职,被封为容城侯。他的《冀州论》,记述了黄河以北、正定以南,太行以东迄于沧海冀州之地的山川物产,是研究汉魏北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文字:李军兴摄影:李自岐
制作:薛小彦编辑:张晓
赞赏